瘟疫是人类不可避免的灾难,鼠疫、SARS以及最近的新冠,都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创伤。在国内,我们很早就开始启用瘟疫隔离措施,就是封村封城,将一整个区域全部封闭,派军队前往围起来,然后组织医生前往治疗。人类跟瘟疫的斗争无疑是一个鸿篇巨著,今天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院就带大家一起走进博物馆,回溯人类与瘟疫斗争的历史…
1
费城医学院穆特博物馆
展览名称:吐痰传播死亡
疾病:1918-1919费城流感瘟疫
展览时间:2019年10月至今
一百年前,一场全球性的健康灾难席卷地球。1918-1919年流感瘟疫爆发,这场全球性的流行病也被称为“西班牙大流感”,导致全球五千万至一亿人口死亡。
BBC纪录片《病毒入侵—杀死了5000万人的大流感》中的照片
据美国疾控中心(CDC)网站,1918年在全世界范围内大爆发的这场流感有五亿人染病,占当时世界十八亿人口的近三分之一,至少五千万人死亡,死亡率高达百分之十,仅美国死亡人数就有六十七万五千。此前或此后发生的任何流行病都没有这么高的死亡率,因此西班牙流感被称为“人类有史以来最致命的疫情”。
西班牙大流感中的医护人员
1918年9月28日的费城,一场名为“自由公债游行”的战时爱国主义运动加速了疾病的传播。很快,费城就陷入了危机。人们纷纷涌入医院,停尸房里摆满尸体。在这场瘟疫中,费城的病死率在美国各城市当中是最高的,六周内12000人死亡,半年内死亡人数达两万人。死者当中许多是年轻人,很少有富人或名人,他们的名字并未载入史册,但他们的家人从未将他们忘记。
自由公债游行
此次展览于2019年10月开幕,展示了瘟疫对费城街区的影响,疾病的传播路径以及预测未来瘟疫情况。展览探索了这个毁灭性的历史事件以及瘟疫与现代健康问题之间关系。同时,展览配套活动还包括开幕之前举办的纪念游行和展览期间的各类社区活动。该游行主要是为了纪念瘟疫中的费城遇难者并向社区卫生部门每日繁重工作表示敬意。
西班牙流感中的医院
2
伦敦博物馆
展览名称:疾病X——伦敦的下一场传染病?
展览时间:2018年11月16日-2019年3月3日
展览描绘了未来另一种不知名致命性“疾病X”,同时还展现了几个世纪以来致命性传染病。
伦敦博物馆展览页面
每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都会制定一张清单,列出影响健康的全球十大疾病,同时选出世界亟待研究的可能爆发的传染病。如同人们所熟知的疾病如埃博拉和兹卡病毒一样,2018年清单第一次提醒人们“疾病X”的存在。 这种假想出来的疾病实际上是一种危险预警,指的是由某种不知名病原体引发的全球传染病,具体来讲,可以是任何不为人类所认知的瘟疫。
展览展出的抗流感预防药的广告
展览通过博物馆藏品展示了伦敦历史上爆发的传染病及其影响,拷问着人类应当从成功抗击传染病的经历中学到什么,比如彻底消除天花和霍乱的成功经验。
展览中有一些展品尤为引人注目,比如因天花去世的9个月婴儿的骨骼和维多利亚女王在她的孙子阿尔伯特·维克托(AlbertVictor)王子死后所穿的丧服,当时这位王子是英国王位第二顺位继承人。
展览展出的维多利亚女王的丧服
英国艺术家Luke Jerram的玻璃雕塑“无法识别的未来变异”也在展览上展出,描绘的是一个未来可能出现的虚构的病毒。通过这件作品,作者对疾病是如何产生的问题进行了探讨,比如“它究竟是自然进化的结果还是在实验室里制造出来的”?期望由此引发人们对下一次世界性传染病的讨论。
展览展出的虚构的玻璃病毒雕塑
3
亚姆村瘟疫博物馆
亚姆村瘟疫博物馆外景
17世纪英国黑死病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成为人类发展史上难以磨平的伤痕。这场瘟疫过去300多年后,曼彻斯特人为了纪念那段难忘的过去,建成了亚姆村瘟疫博物馆。
博物馆诞生于17世纪一个真实的故事,1665年,亚姆村的一个裁缝从伦敦订购了一箱材料,打算用来为村民做衣服。然而万万没有想到,衣料中混入了带着鼠疫病菌的跳蚤,导致了黑死病的迅速传播。为防治疾病蔓延到其他地区,从发现第一例患者开始,村民们自发进行了隔离,不让外人进入,里面的人也不出去。附近地区的瘟疫渐渐得到了控制,这场导致欧洲2500万人死亡的大灾难,虽然从伦敦开始扩散,但英国北部却安然无恙。
亚姆村全景
但亚姆村民为此做出了巨大的牺牲,在瘟疫肆虐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全村350多人有260多人死于瘟疫。一段时间,外界把这个小村庄称为“鬼村”。
亚姆村瘟疫博物馆旁为瘟疫中死去的人所立的墓碑
亚姆村民通过自我隔离切断与外界来往,自我牺牲,保全了英国北部的其他地区。当地人为了纪念这种利他的自我牺牲精神,建立起这座博物馆,并于1994年4月23日对外开放。博物馆运营完全依靠志愿者,也是依靠他们不断发展壮大的。
如今,这所博物馆不仅展示了亚姆村瘟疫的故事,还会从更广泛的贯穿历史的维度对“瘟疫”这个话题进行讨论。展览解读当今人类对瘟疫的了解,比如用今天的知识解释350年前发生的事,包括一些村民最终幸免于难的原因。
从当地铅矿中发现的矿工使用过的烟斗
此外,博物馆还展示了当地工业的兴衰,告诉人们亚姆村是如何从瘟疫中恢复,当地矿藏也成为展览中讨论的一个有趣话题。
在博物馆官网上,可以听到现在亚姆村民于1997年讲述他们与这个小村庄的故事,回溯历史的同时,表达他们对生命的思考。
在亚姆村瘟疫博物馆官网上聆听村民讲故事
4
布尔哈夫博物馆
布尔哈夫博物馆外景
亚姆村瘟疫博物馆是单纯为纪念瘟疫而建,无独有偶,有些博物馆和它情况相似但又不完全相同。在荷兰的布尔哈夫博物馆,最初是一所传染病医院,只是后来人将它变成了医学博物馆,它也是荷兰国家医学科学史博物馆。
这所博物馆是以赫尔曼·布尔哈夫(HermanBoerhaave 1668-1738)医生的名字命名,展示了五百年来世界医学的发展史,它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5世纪。
赫尔曼·布尔哈夫医生
博物馆坐落于莱顿市中心的原圣则济利亚女修道院(Nunnery of St Caecilia)的圣则济利亚医院中。修道院创建于15世纪初,宗教改革后,它成为市政财产,用来治疗感染瘟疫的病人以及精神病患者,圣则济利亚医院也成为了北欧第一家具有研究功能的医院。1635年,这里变成莱顿大学医院。赫尔曼·布尔哈夫正是于1720年在此向来自世界各地的学生讲授其著名的临床课。在扩建后,该建筑于1991年被用作布尔哈夫博物馆馆址。
布尔哈夫博物馆展厅内
漫步在布尔哈夫博物馆的展厅内,游客注意力立刻会被装着婴儿手臂的瓶子、骨骼模型以及各种各样的医疗器械所吸引。一件件手工艺品诉说着荷兰解剖学、医学和科学史,时刻提醒着参观者人人终有一死,死后存在的一种方式是变为医学标本。
布尔哈夫博物馆里仿照莱顿大学1594年建立的解剖室
博物馆从建馆规模一直在扩大,现有包括实物、图书、印刷品、视听资料在内的藏品120000件。其中的精品藏品包括莱顿天文台的子午望远镜、爱因斯坦的钢笔、威廉·柯尔夫(WillemKolff)设计的第一台血液透析机、玛丽娅·西比拉·梅里安(Maria Sybilla Merian)的《苏里南昆虫之书》以及最近的科学发明,比如量子计算机的基本组件——量子比特。
布尔哈夫博物馆内的藏品
瘟疫无疑是人类的大敌,它对我们来说是无法避免的,一不小心不知道从哪里就冒出来了。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院认为,通过瘟疫博物馆,人类能够更好的认识瘟疫的起源、发展、特性和防治等各方面的内容,从而提前预防、及时认识、合理防控,相信瘟疫会不断出现,但也会更加迅速的被遏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