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子要释放天性,大人们则要释放压力。蓝裕文化主题开发设计院发现,“解压馆”这一新生事物突然火了。近来在北京、上海、广州、杭州等地,集游戏、运动、拍照等娱乐于一体的解压馆悄然落地生长。渴望解压的年轻人趋之若鹜地买票进场,在里面呐喊、扔枕头、拍桌子、摔碗砸瓶,甚至还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打卡。
一、所谓解压馆
解压馆的前身可追溯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期间圣地亚哥出现的“莎拉摔盘小屋”。类似“发泄屋”近年来也开始在国内一线城市出现。
“成年人的崩溃往往就在一瞬间”,这句话相信大家都听到过,现在年轻人面对持续高压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压力越来越大,工作中的996、007,家庭中的学区房、教育培训,兴趣班都让每一个成年人倍感焦虑和压力山大,越来越多的压力积累,负面情绪高涨,情绪宣泄成了现在年轻群体的一个必不可少的娱乐环节,市场上也随之推出奇奇怪怪的解压馆,备受年轻人推崇,摇身一变成为新晋的网红打卡地。
在抖音、小红书、大众点评等平台,网红博主们纷纷将“超多项目”作为解压馆的推荐重点。那解压馆到底能玩些什么?位于崇文门附近的一家“奇葩解压馆”。在这个不到三百平方米的空间里,设有射箭、保龄球、水床、分娩体验、蹦床、摔碗等36个减压项目,宛如一个小型游乐场。解压馆最大的特点,是其聚集了许多体力宣泄的活动,不少解压馆都设有专门的拳击站,让访客彻底发泄情绪。“解压馆”装潢色彩缤纷,除了摔盘子、拳击等发泄体力的游戏外,大多设有夜光灯、金浴缸等,专为拍照打卡而设的“解压站”;游戏也融合职场和校园场景,让中国年轻人更有共鸣。
这种不限时长,凭借手环一天可以无限次出入的解压馆门票价格不菲,周末更是其营业的黄金时段。以“奇葩解压馆”为例,该店周末、节假日畅玩票的网络售价为138元,比日常网络票价高出20元,同时设有188元的“一大一小”畅玩亲子票,以及88元的畅玩儿童票。
蓝裕文化了解到,来解压馆消费的大多是90后甚至00后年轻人,以情侣、闺蜜、年轻白领、学生以及亲子为主。
1
呐喊屋
顾名思义,就如名字一样,你可以发泄自己心中的不满情绪,把这些小人当作假想敌,捏到他们大声呐喊吧!当你的呐喊值到达设置的目标,还会有泡面从天而降作为奖品哟!
2
黄金浴缸
来一场金币泡泡浴,就连马桶里面也能掏出金黄金黄的金币,此刻“钞能力”十足,这时候所有的钞票就像纸片一样让你随意挥霍,随意抛洒,总之这一刻的你“钱”力十足,好好享受吧!
3
尖叫鸡
整排整排的尖叫鸡,写上前渣男的名字、臭boss的名字......毫不留情的一顿狂捏,让他们大声尖叫,一解心中的怒气,这时候是不是心情好了一丢丢。
4
枕头大战
拿起羽毛枕头,一顿疯狂互殴,酣畅淋漓的体力宣泄,情绪放大到最大点,瞬间赶走一切焦虑,沉浸在欢乐中。
5
摔碗屋
日常生活中,总会有一些矛盾发生,成年人的世界都是一味的忍让,很多负面情绪慢慢消化,来到这里完全可以放飞自我,不爽了,砸东西、摔盘子、摔坏运气......这些都是随心所欲,再也不用顾忌其他人的感受,真的非常爽!
6
打老板
简单粗暴的名称,让你一秒就懂这个减压方式了,左勾拳、右勾拳、降龙十八掌、黯然销魂掌,不管什么武艺,通通对boss招呼一遍,一解心中的烦闷之气。
解压馆真的能解压吗?
对此寄予厚望的年轻人可能会失望地发现,解压馆的重心并未放在“解压”上。除了射箭、保龄球等出汗的运动项目,以及旨在宣泄的摔碗、砸瓶、呐喊等,号称二三十个项目的解压馆,真正能够帮助人释放压力的并不多。
“颜值”往往才是解压馆倾注更多心血的部分。摆一个浴缸,里面放满了金币;设置一堵墙,放上满满的尖叫鸡;在被粉色涂满的墙壁上,写上诸如“脑袋空空,想要放空”等网感十足的文字,尽管这些项目的互动性和趣味性都几乎可以忽略不计,但商家还是将其放在宣传的扉页上。在这些空间里,颜色、灯光、道具才是主角,只为营造出一个“高颜值”的背景板供游客拍照使用。
解压馆内的拍照圣地
三、摔碗砸酒瓶真的好吗?
3个崭新的陶碗在一个不足4平方米的房间内一字排开。在游客的嬉笑声中,这些陶碗被狠狠地掷向画有黑猩猩的墙壁,变成碎片落到堆了一地的碎碗堆里。“砸得不够响,扔得再重些呀!”一位姑娘对身旁的男友喊道。
另一间不足3平方米的房间则铁门紧闭,房内是头戴摩托头盔、身着黄色塑料防护服和透明雨靴的年轻人,正兴奋地将一个个酒瓶砸向墙壁,并尖叫着闪躲迸溅出的玻璃碎渣。两名男生笑道:“太刺激了,没玩够,要不我们再买几个碗和酒瓶?”
在社交平台上,网红博主们对着镜头格外激动地介绍着解压馆的这一最火项目,不少帖子标题甚至直接将解压馆和“什么都可以砸”划等号。“很多人都是冲着摔碗屋来的,可以说是我们门店最火的项目了。”一名工作人员表示。她身后的货架上,纸箱里摆放着整整齐齐的崭新陶碗,地上的编织袋里堆着几十个回收来的福佳白啤酒瓶。
“我们还提供电脑键盘和屏幕供砸碎,不过需要单收费。”该名工作人员表示。墙体海报上标出各类“发泄套餐”:“咬牙切齿”套餐38元,包含3个陶碗、2个酒瓶、1个主机键盘;“恨之入骨”套餐58元,包含5个陶碗、3个酒瓶、1个主机键盘;“人神共愤”套餐88元,包含1个电脑屏幕和1个主机键盘。
扔酒瓶的房间内,还散落着不少被敲成几大块的键盘,半透明的电路板裸露在外,而几分钟前它们还崭新地躺在瓦楞纸盒里。
“确实有点可惜。”一名带娃来玩的女士忍不住感慨。但年龄约八九岁的小男孩却显得十分兴奋,不断央求妈妈购买额外的陶碗套餐供自己砸碎。
“想要释放压力,一定要去砸碎东西吗?”有网友评论,大部分年轻人可能把这当成嬉笑玩闹,但不排除这样的发泄会助长少数人暴力倾向,尤其心智还不成熟的小孩子,容易在这样的场景中形成压力大就摔东西的认知误区。
四、卫生难达标藏防疫隐患
“呀!这个手套里面似乎有玻璃碴。”一名女孩佩戴完摔碗屋的手套后发出一声惊呼。
比起划伤风险,周末人头攒动的解压馆还暗藏着各种卫生不达标带来的防疫隐患。由于忙着拍照,解压馆里的顾客普遍都摘了口罩。在“泡面大厦”游戏区,游客需要用嘴对着一个钢管焊制成的“麦克风”大声说“啊”,“啊”的声音持续时间越长,泡面就堆叠得越高。不过,记者在附近待了整整1个小时,发现共有11组游客轮流使用该设备,全程无任何工作人员清理消毒。
“别推了,我快掉下去了。”在星空水床上,四名儿童尖叫着打闹,无视该区域“最多两人同时体验”的告示,现场也没有工作人员来提醒保持安全距离。
为压缩人力成本,解压馆普遍使用兼职员工引导游客,导致实际管理相对松散,防疫措施更是松懈。
“解压馆是不是门好生意?商家考虑的是算清装修费、材料费、租金等经济账。但对于投资行业来说,我们更多需要思考,鼓励年轻人去打砸陶碗、酒瓶、键盘是否合适,这一新兴消费是否有更多可持续的正能量场景?”一名投资人士表示。
五、想要赚钱并不容易
运营一家减压馆并不简单。很多解压馆都在亏钱。
场地费是最大头的支出,一家解压馆的规模必然受制于场地的大小,解压馆的门票定价因此与场地投入息息相关,百来平的解压馆往往只能卖出五十元左右的票价,而在行业里,还有许多号称上千平的解压馆,“卷”上了行业成本。
一个解压馆品牌的加盟宣传中提到,在一线城市,要开一个130平米的店铺,需要投入装修费4.2万,原料费2.6万,员工费用和店铺租金分别为1.29万元和3.12万元每月。在这个计算中,员工成本已被压缩到了雇佣三人,每人月工资4300元,3.12万元的租金也并不现实,但初步投入所需资金也已经超过了16万。
在人力成本压缩的解压馆里,互动性也在大打折扣。
一个六百多平的解压馆里,员工不过近十人,一家号称32个项目的解压馆里,加上两位收银人员也不过7位员工。没有员工带动和维护氛围,枕头大战的空间成了一些游客在其中“葛优瘫”的好去处,在限定两人使用的小蹦床上挤着四个人也并未被工作人员注意到安全隐患。
解压馆里的解压项目
场地和人力成本缩减降低了用户的体验。
“要蹦床和射箭不如去运动馆”,一位游客反馈,运动馆的场地大、干净少拥挤,设施更加专业,也有更专业人士的引导,票价不超过两百元,与一些解压馆的定价差不多。在她看来,解压馆更像是运动馆和游戏馆的双拼版,适合什么都想试试的体验者,还有拍照打卡的漂亮背景,胜在全面。但反过来,无论是游戏还是运动,减压馆提供的项目都显得简单而粗糙。
这也意味着,来到解压馆的用户大多是一次性的,复购率很低。李可认为她参与的潮流解压馆已算运营得不算,吸引了一批回头客,但从12月开馆到3月过年期间的每天数百人降到关闭前每天仅几十人的客流量,也不过三个月。当地的年轻人们尝鲜过后,他们只能去下一个城市向另一批年轻人售卖新鲜感。
不同于心理学专业的解压方法,线下的解压馆轻科学,重传播,热闹多,沉浸少。但某种层面上,这正是以“网红打卡地”吆喝叫卖的解压馆们愿意看到的。真正被压力压垮的人或许并不适合这里,在众多光鲜亮丽的营销里,解压馆呼唤年轻人“减压不如凑个热闹”。不过,加大成本提升运营,是许多解压馆没有勇气迈出的一步,一个悖论摆在面前:再好的解压馆都不能贵,贵了真的不解压。以目前的运营来说,解压馆能不能成为一种长期的生意,还需要被打上一个问号。
蓝裕文化主题开发设计院认为,解压馆既要注意安全卫生,也要注意节约,既要注重解压体验,也要具备网红气质,但这些,跟传统的运动解压并没有太大的竞争力,解压实际上可以分为释放和放松,释放是动态的,放松是静态的,动静结合,也许会是解压馆的不错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