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讯中心

当前位置:首页>资讯中心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发布时间:2021/12/24

对于工业遗址来说,它多半曾是城市的关键场所,是支撑起城市发展的重要厂区和经济支柱。但是随着工业的升级换代,这些曾经的辉煌因为种种原因成了断壁残垣,于是如何让它们重现昔日辉煌,就成了复活这些工业遗产的关键之处。最终复活后,人们期待从这里能得到当年辉煌的回忆,也能成为现如今的风向标,成为新的城市地标。根据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院的了解,许多工业遗址在重生后,确实达到了以上的期望。


1

美国高线公园


或许你很难想象,在繁华纽约街道车水马龙的上方,竟然会有一系列囊括剧场、花园、林地、步道等的天然绿洲,人们在层层叠叠的高楼大厦间能拥有如此沉浸氛围的、拥有开阔视野的公共空间。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High Line 最初为避免地面交通事故而修建,并于 1934 年开始使用。随着公路交通的发展,High Line 在上世纪 60 年代被废弃,并计划拆毁。而后,纽约市民自发组织保护这一建筑,并得到政府支持。2006 年,High Line Park 开始施工。2009 年及 2011 年,High Line Park 部分开放,成为纽约市民的休闲去处。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1980年的纽约高线铁路


2004年项目启动至2019年6月,高线公园终于完成了最后一个部分Spur的更新改造。至此,这个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高架铁路遗址改造项目,历时十余年终于收官,呈现出一个将公园与社区、街道、城市融为一体的公共空间。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在这场更新中,市长、议员、摄影师、建筑师、作家、设计师、演员等各种身份的人奔走呼吁,共同促成了项目的启动和推进。同时项目体量巨大,许多著名建筑师都在此一显身手,比如弗兰克·盖里、理查德·罗杰斯、伊丽莎白·迪勒等。伊丽莎白·迪勒说:“公共空间必须像我们呼吸的空气一样自由和丰富,建筑师必须捍卫公共空间。”毫无疑问,这是一场由多元人群集体推动的城市更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如今的纽约高线公园,不仅作为友好的公共空间,也作为经典构筑物改造案例指引着更多城市废墟的新生之路。


2

鲁尔区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如果你生活在19世纪的欧洲工业城市,大概会看到这样一幅画面:“巨大的煤气储存大罐在城市的风景线上巍然竖起,这个庞大的构筑物,有一座大教堂那样大。”因为工业革命生产带来的烟雾巨大,在城市范围内大量制造煤气灯照明成了城市的一个新的特点。当时这种构筑物的出现显得相当不错,它的确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便利,也成为了当时时代的城市象征物。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鲁尔区曾是德国乃至整个欧洲的工业中心,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衰落并产生一系列经济、社会和环境问题。1989年,德国政府为推动旧工业区的环境、经济和社会转型,开启了一项涵盖约100个改造项目的“埃姆舍公园国际建筑展”计划,并于1990年举办了国际设计竞赛。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走入其中,铁轨公园与高架步道形成公园的“脊柱”,建立游客与景区、城市之间的关联,可以俯瞰绿意盎然的熔渣坑;公园低洼处的水景观层,利用废水渠收集雨水,引至冷却槽和沉淀池经澄清过滤后汇入埃姆舍河;高炉、管道、铁轨、料坑、矿仓等构筑物被保留成为大地艺术作品和艺术展场,散落四处的空地变成人们可随时休憩的广场、绿地和花园......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标志性景观-相互连接的熔炉。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公园景观,其融合了建筑、景观和艺术的多重创造语言,公园设计与其构筑物原有功能紧密结合,原来的工业肌理与生态绿地相互交织,碎片化的构筑物被重新联结形成新的工业景观系统。


3

更多可能:欧文斯湖大地艺术项目


位于加州因约郡的欧文斯湖大地艺术项目,旨在为公众提供公共交通路线和远足路径,为鸟类和哺乳动物创建栖息地,同时保存文化资源,并控制粉尘排放。通过州政府、地方政府、社区成员、部落首领和生物学家间的合作,创造了一片面积达700英亩的栖息地景观,依靠简单的材料和自然的形式创作了数个景观构筑物,体现出场地与生俱来的美。


自2016年4月对公众开放以来,欧文斯湖大地艺术项目收获来自行业、媒体和公众的无数好评,为景观构筑设计在大型环境项目中发挥作用展现了一个值得借鉴的案例。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欧文斯湖大地艺术项目


4

汤山矿坑公园


汤山矿坑公园,同样具备类似于欧文斯湖大地艺术项目的自然教育和大地艺术属性。尺度巨大的废弃采石场曾经让人望而却步,后来设计方将其变为了一个触手可及的城市公园。


在40公顷的设计范围中,河流湖泊、湿地草甸、观景平台、特色休憩场等缀入场地的自然肌理,互相连接形成场景复合、体验丰富的游览动线。国内外工业废弃场地的改造案例并不少见,但是否充分结合场地情况,挖掘本身特殊资源,因地制宜打造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场域,一定是衡量这类改造案例是否“成功”的关键。对游人来说,漫步矿坑公园,何尝不是一场沉浸式的自然保护教育?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设计师结合当地传统习俗和自然地理特征,将信仰习俗隐喻在建筑细节中,在保留历史遗存、延续精神信仰的同时,更打造了一处连接访客与村民的交流互动空间,带来了超越本身固有属性的公共性。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建筑本身更与信仰活动紧密结合,引导村民形成保护环境的习惯,以生长的姿态不断激发乡村活力。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工业遗址的城市地标养成记


摈弃过往大拆大建,近年来“城市更新”越来越受到重视和青睐。除了前文提到的大型工业遗产改造更新,城市中也涌现出更多小型的,更深入社区基层,更注重人的体验的“微更新”案例。许多体量并不瞩目,甚至长期被忽视的小型构筑物也日渐被人们发现、关注,曾经远离日常的城市记忆被重新拉回当下生活;具有策划性、试验性的新空间场所开始聚集连接人群,社区营造的引入,使他们超越曾经单一的功能属性,逐渐成为孕育城市精神的场域。


当一堵废墙不被推倒,而留存作为工业文明的时代证物;当一座桥不再只是满足交通功能,而开始聚集人群驻留、交流;当一间破旧的小庙不被时代的洪流冲毁,而继续承载平常简单的民间信仰;当专业的建筑理念不再难以接近,而以艺术的形式被更多公众走近、理解......那么,朴素地说,我们的城市和生活都会变得更近可亲、可爱。

本站底部导航: 关于我们 工业旅游新闻 酒庄设计新闻 主题乐园新闻 工业旅游设计案例 酒庄设计案例 主题乐园设计案例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Blueyu CultureBlueyu CultureBlueyu CultureBlueyu CultureBlueyu CultureBlueyu Culture "> 京ICP备16050824号 工业旅游、白酒酒庄、主题乐园 ©2016-2023 蓝裕文化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