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遗存的新旧承载着不同的历史内涵,旧的建筑让人看到的是历史的破败与底蕴,新的建筑给人的是新生和替代。如何在历史和新生中找到一个平衡,保留旧的记忆,植入新的灵魂,这是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院一直探讨的重要内容。今天我们就去看看华侨城的运河汇是如何关注这一点的。
1
丰富的空间
或是充满文艺气息的艺术馆、或是工业设计与时尚元素碰撞的文化街区、亦或是江南水乡韵味的滨水商业......这就是运河汇。
无锡华侨城运河汇 鸟瞰图
6大空间,打破边界,海纳百川、兼容并济,4.3万方,自成一城。不同的功能分别有不同的板块承载:文化山谷、购物中心、漫步式街区、无界博物馆、滨水商业带、旅游集散中心。
△运河汇效果图
●文化山谷:搭建一个挖掘城市记忆背后故事的剧场,打造地标性城市文化装置,为人们带来更多的城市归属感;
●购物中心:不仅仅是购物场所,更是契合当代生活方式的创意型复合空间,集合更多新消费功能;
●漫步式街区:低密度的城市生活美学街区,融合丰富的绿色景观与自然元素,搭配全新的休闲业态,创造惬意生活的可能;
●“无界”博物馆:先锋艺术舞台,借由艺术内容的展现力和感染力,将艺术体验延续至日常生活空间,提升空间的探索魅力;
●滨水商业街:休闲娱乐亲水带,通过放大令人向往的滨水体验,在高密度城市空间中创建一个令人彻底放松的自在场所;
●旅游集散中心:承担着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和大运河观光带的水陆客运功能,从这里感受一座城市厚重的历史文化传承,打开无锡的记忆之窗……
△运河汇效果图
2
运河×工业文化交织
无锡地处长江以南、太湖之滨,无锡古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3000多年前,大运河不仅在无锡穿城而过,还环城而过。
锡钢浜是无锡原锡钢厂的工业遗产,项目保留 1 号厂房与 3 号厂房,并且延续了原有厂房的基本结构体系及原样,建筑本身有着厚重的历史感和视觉美感。据透露,运河汇将保留部分老厂房,利用原锡钢厂的工业遗产价值,改造成游客集散中心,将与清名桥景区实现水陆双线无缝对接。除此之外,对于项目内新建的建筑,也是将传统与现代相融合。规划图上,白色钢结构形成的几何图案现代感十足,与天车、塔吊等工业遗产形成强烈的视觉碰撞。运河里交织如梭的游船频繁进出滨水码头,接送游客。或许未来这里将诞生新的网红打卡建筑体,成为无锡城市新的文化坐标。
△原锡钢厂
运河汇对于建筑单体设计的审美表达也将影响着日后进驻的商户和来往人群,历史传统有迹可循,现代时尚随处可见,当这种审美渐渐成为一种磁场,也将慢慢的改变着这座城市的气质。
无锡华侨城运河汇 效果图
3
遗存与再生
华侨城在运河汇项目上弃了传统的旧城改造房地产综合开发模式,保有人性关怀,用“人与空间”关系的改变,创造一种新的生活方式和一个传达当代生活方式与理念的创意型复合空间。
老厂房改造后 效果图
场地示意图
华侨城运河汇怀抱着“产城一体”的规划愿景,以漫步式的空间格局、多样化的商业业态,打造涵盖文化、商务、零售、餐饮、休闲等多重功能的高端综合体,形成面向城市开放的多元化城市会客厅。
项目体量约4.3万方,地块整体规划形成沿街商业区、保留改造区和滨水商业区三大分区:
沿街商业区:创新商业,打造国际潮流商业;
保留改造区:保留改造,特色商业集群;
滨水商业区:打造传统江南水乡人文商业;
这三大分区内包含五大空间:集盒购物中心、高街、文化山谷、游客集散中心、水岸新里。
不同的空间分别由不同的功能承载,通过代入感超强的空间场景打造、多元服务的消费场所,融合文化、工业等,带来一种更为立体的、沉浸的、全新的消费体验场景。
4
改造的去与留
修旧如旧,凸显工业特色,同时以新补新,满足商业诉求。场地现状三处工业厂房遗留,并不是所有的建筑都得到了保留。
比如被拆除的2号厂房,主要为单层单跨排架结构房屋,位于空间十字轴线上,对空间与视线的影响较大,而且没有突出的风格和利用价值,设计将其进行整体的拆除。
项目改造的是1号厂房和3号厂房,这两个厂房,具有各自不同的空间形式、结构形式和风格特征,设计团队根据原建筑空间形式的相似性和差异性,给予合适的商业定位。
1号厂房,打造特色“城市记忆”场所
游客集散中心 Tourist center
1号厂房是一个通高的空间,建于上世纪六十年代,采取部分建筑保留,在原有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和升级。
锡钢1号厂房拆前实景图 ©张超
改造后的主入口格栅立面
呼应1958年无锡钢铁厂
设厂场地的记忆
1号厂房改造前 结构示意图
1号厂房改造后 结构示意图
1号厂房改造后游客集散中心 效果图
滨水界面保留老牛腿柱及旧的屋架体系,设置通透大玻璃立面+灰空间雨棚,使邻水界面更为通透。在保留其工业属性的基础上,也提升了功能的附加值。
整体外立面延续原锡钢厂的镂空砖元素
镂空部分用玻璃砖进行填充
红砖与玻璃砖有机结合
既有传统的建筑色彩
又呈现出现代简洁、工业风的特质
2号厂房,商业与社交的目的地
文化山谷 Hill
文化山谷 示意图
• “无界”文艺部落(3号厂房)
3号厂房位于地块中部
可形成核心商业轴区
设计对其进行完整的建筑保留
锡钢3号厂房拆前实景图 ©张超
原有3号厂房拥有约200米的建筑长度巨构空间,走进厂房即被巨大的尺度所震撼。
3号厂房改造前 结构示意图
3号厂房改造后 结构示意图
3号厂房的改造延续了原有厂房的基本结构体系,原样保留了构架柱、横向水平构件以及旧的屋架体系的做法,融入了工业风。
给工业厂房注入“新腔调”的同时,也给消费者留下强烈的视觉印象。
3号厂房改造后 手绘图
在建筑内部空间植入三个功能及大小各异的“商业庭院”,并营造不同的空间段落,形成具有空间收放且曲折、现代且文艺的商业空间。
3号厂房 剖面图
商业流线围绕两个阳光庭院展开,突破了传统商业的封闭模式,巧妙地运用“阶梯”的元素引流,融合室内外场景。
另外,引入树屋概念,树屋处错落的盒子体量采用不同的材质,丰富了立面效果,整体营造出开放、通透且充满活力和想象力的商业空间氛围。
在厂房顶部,盖了一层漂浮的玻璃盒子,建筑的现代感呼之欲出,新与旧之间形成对话,使得工业建筑独有的美感被激发出来。
它是横向展开的天际艺术馆,后期可布置各类艺术展览。
3号厂房改造后 效果图
科学布局的呈现,引进多元的商业内容,比如无界市集、艺术部落、空中庭院、天际艺术馆等业态,它是一个慢节奏的商业空间,让消费者感受丰富多彩的全新体验。
一层业态示意图
二层业态示意图
三层业态示意图
四层业态示意图
文化山谷 效果图
本文主要出处:丈量城市
蓝裕文化工业旅游规划设计院认为,工业建筑既要保留原有的工业风貌,又要满足现在的功能需求,在历史与现代之间交错,在老旧与新奇之间穿梭,工业的大空间是其用于改造的最大价值部分,工业的历史是重要的吸引力所在,讲好工业故事,与现有的空间功能相结合,才能在空间和内容上与历史共鸣,才算是一个好的工业遗址改造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