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真,保持社交距离依然还是一句空话,人是没有那么自觉的。那怎么办,还得靠设计,靠实际的标志标识,甚至实体的区隔。蓝裕文化主题开发设计院这次就为大家带来保持距离的无限创意。
一、诗歌两米线
近日,在海淀区羊坊店街道莲花小区中心广场,排队等待核酸检测的居民们都一起读起了诗。地面上每间隔两米就贴了一首诗,代替了往常条纹状的两米间隔线。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排队居民们的脚下是一张张长约半米的浅蓝色贴纸,每张贴纸上打印着不同的古诗。“古诗两米线”的背景是淡蓝的天空和浅绿的山峦,一眼望去,既醒目又美观大方。
“古诗两米线”的创意出自小区里一名热爱古诗的高中生沈俊博,想出这一招,是希望大家排队的时候可以保持两米距离,也希望能纾解疫情下居民们的紧张情绪,配合社区防疫工作,争取早日走出疫情,迎来诗意生活。
二、荷兰餐厅
现在都不让堂食了,但荷兰人可不想随便解决吃饭问题。比如位于阿姆斯特丹Oosterdok街区运河边的一家餐厅,就采用玻璃做成了五个小房间,每个房间之间有两米的距离。每间可容纳2或3个人用餐,必须是朋友或家人,不允许陌生人拼桌。
而且,服务员上菜也很特别,使用一个长长的木板,不用进入房间,直接放在桌面上就好。
三、社交隔离裙
还有设计师Anouk Wipprecht研发制作的一条智能连衣裙。
平时看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只要有人靠得太近时,裙子就会自动翘起来,提醒对方保持安全距离。
四、智能距离提示线
这不他们又有了新的设计,把这件事变成了像互动游戏。
这就是荷兰的两个艺术家 Jólan van der Wiel 和 Nick Verstand的创意,它叫做Smart Distancing System。
当两个人保持安全距离走动时,它不会有什么变化。
一旦两个人之间的距离为1.5米时,地面上就会出现一条直线标记。并且,如果距离缩小,直线也会随之压缩变弯,以此来提醒你已经超越了安全社交距离。
而当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超出1.5米后,直线也会随之消失不见。
这样一来,不需要在地面上黏贴固定的标记,每个人也都能清楚彼此之间的安全距离。
这是不是有点高科技了,哈哈。那它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实原理也很简单,就是利用运动跟踪技术和计算机控制的激光相结合,传感器来判断距离,当到达1.5米时,激光就会投射出光线。
除了直线之外,还可以在地面投射出圆形,同时,也可按照组来分类。
甚至,还能配合烟幕和各种颜色做出更加科幻的艺术效果。
目前,在 CIVON 创新中心安装了第一套Smart Distancing System。未来,它还可以在火车站、机场、博物馆和购物中心等公共场所使用。
这才是科技为生活服务的好例子啊。我们什么时候也引进或者开发一下?
五、核酸已采样卡
前段时间,杭州市“民间河长”、新乡贤志愿者代表滕金华在金色黎明社区核酸采样点向居民派发着“核酸采样”卡,拿到卡片后,不少居民觉得眼前一亮。
这个“限量版”核酸检测卡一套共有四张,卡片上的画面和文字是由街道公共管理办公室原创设计的,卡片上承载着笕桥的美丽河湖、“笕十八味”、笕桥空战、宋韵诗词和防疫工作点滴。
而集齐四张卡,还有个小彩蛋,将它们连起来就是“笕”、“桥”、“战”、“疫”!
“我们希望用自己的一点小心意,传达给居民一个信息,虽然现在比较辛苦,但是雨过总会天晴。我们的生活不只有防疫,还有历史文化,以及诗和远方。”公共管理办公室设计者陈方婷说。
朗朗上口的古典诗词,点缀了原本核酸时枯燥的排队时光。
六、身份证识别盒子提速
核酸检测速度跟不上,排长队容易增加交叉感染,如何提速,是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们民族有创意,蓝裕文化主题开发设计院这就为大家带来几个提速神器,一起去看看。
最早的时候是会工作人员举着手机,累,速度上不来。后来开始有了各种解决方法。
将身份证放入“小盒子”中间卡槽,手机扫描读取信息后,转动旁边旋钮就可以将身份证自动弹出,安全、高效、无接触。
无独有偶,在右安门街道玉林西里社区,一个“封闭”式的扫码登记神器也登场了,这是丰台区委宣传部的下沉干部自制的。
这个扫描登记神器的双层纸壳准确控制了手机与身份证之间的距离,只留一道缝隙可插入身份证,同时利用一节电池增加配重,实现了上下翻折的功能。
信息采集人员不用接触身份证,就能准确采集信息并让身份证自己“吐出来”,还能解决日照下身份证扫码反光等问题,使用起来很方便。
这一信息录入小“盒子”由山东商会发明并提供,是专门为核酸检测设计制作的身份证信息提取拍照设备。该设备为工作人员设置了一个安全屏障,同时让手机的固定操作稳定性更好,不会因为长时间抬手或天冷手抖等影响聚焦和工作效率。信息录入“盒子”还内置了光源,解决了晚上光线较差的问题。
设计就是让人变懒的,省下的时间建议大家还是不要浪费,找点有意义的事情,让人生精彩起来,比如,搞个发明,帮别人省下更多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