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许多返程的小伙伴被弹窗深深困扰,因弹窗无法返回工作地的大有人在,有的也被限制购票,无法返程。可以说,疫情反恐依然是旅游最大的博弈。线上纷纷报道旅游资源供给充足,这充分反映出游客的出游意愿相对薄弱,但实际上,蓝裕文化主题开发设计院认为,这背后更多的是疫情困扰下难以出游的困境。
一、数据
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2022年国庆节假期7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4.22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72.1亿元。蓝裕文化测算人均消费680.6元,人均日消费97元。
比较此前数据,2019年国庆七天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7.82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6497.1亿,人均日消费118.7元。2020年国庆七天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6.37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4665.6亿,人均日消费104.6元。2021年国庆七天全国共接待国内游客5.51亿人次,实现国内旅游收入3890.6亿,人均日消费100.9元。
从以上数据我们可以看到,疫情一来,旅游消费缩水明显,折上通胀,旅游消费可谓惨不忍睹。但蓝裕文化旅游开发设计院认为,我们要看到旅游消费的不足,也应看到在疫情下火爆起来的旅游方式和旅游趋势,引领或者跟随趋势,才是陈宫的关键。
二、文旅消费逐步回暖
多地推出形式多样的文旅消费券和惠民政策,拉动了假日文旅消费。成都市发放5200万元“烟火成都”首轮消费券,宜宾市推出2000万元文旅消费补贴,达州市发放300万元文体旅电子消费券,乐山市实施省运健儿免费游优惠政策,雅安市推出“旅游一卡通”景区无限畅游惠民活动,自贡市推出一元票价“云”赏文艺活动。国庆假日文旅市场呈波段式变化,假期前三天环比逐日增长,景区接待人次和门票收入分别较中秋小长假增长318%和632%;后四天受天气和疫情影响,文旅市场较前三日有所回落,但部分地区逐步回暖,成都市、乐山市、达州市、资阳市、宜宾市、泸州市、攀枝花市等地假日旅游接待呈恢复发展态势。
三、本地游、周边游仍是广大居民出行首选
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前往城郊公园、城市周边乡村、城市公园的游客占比居于前三位,分别达23.8%、22.6%和16.8%。北京、山东、沈阳等家门口城市公园,多地举办的后备箱集市,为游客带来颇具烟火气的本地休闲和近程旅游体验。
在疫情防控形势下,全省假日市场呈现“本地人游本地”特点,短时间、近距离、高频次的城市近郊休闲度假、文化体验游成为主流,古镇名村、文博场馆、文创集市、精品民宿、户外露营等备受本地游客青睐。成都街子古镇、洛带古镇、宽窄巷子接待游客均超过25万人次,崇州竹艺村接待人次同比增长6倍,蒲江明月村、都江堰青城山、大邑安仁古镇、彭州磁峰镇的乡村精品民宿入住率均超过80%。
值得关注的是,城市户外产业快速发展,露营、骑行、飞盘、徒步等消费不断“破圈”,从小众走向大众。飞猪平台上,国庆露营订单量较节前增长1.3倍,“露营+骑行”“露营+自然写生”“露营+昆虫探秘”等个性化玩法受到青睐。
四、夜经济助燃本地休闲和近程旅游烟火气
受疫情影响,本地游、周边游仍是广大居民出行首选,国庆假日期间选择跨省游和省内跨市游的游客比例分别下降了14.4和9.5个百分点。
各地围绕“欢度国庆主题”打造丰富多彩的夜间旅游场景,成都市“夜游锦江”、自贡市中华彩灯大世界、南充市夜游嘉陵江、巴中市大型情境式夜游剧《恩阳船说》、乐山市世界茉莉博览园夜间赏灯、泸州郎酒小镇山谷光影秀等特色夜间文旅活动,吸引大量游客打卡消费,推动夜间经济不断攀升。据第三方大数据监测,全省夜间文旅消费达到37.45亿元,占假日文旅总消费的26.78%。
前往城郊公园、城市周边乡村、城市公园的游客占比居于前三位,分别达23.8%、22.6%和16.8%。北京、山东、沈阳等家门口城市公园,浙江黄贤森林公园、海南文昌椰林、福建源和1916创意产业园等举办的后备箱集市,为游客带来颇具烟火气的本地休闲和近程旅游体验。夜间文化活动和旅游消费明显活跃,第一批120家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累计夜间客流量3995.6万人次,平均每个集聚区每夜客流量4.76万人次。山东围绕“夜宿”“夜游”“夜集”推出“秉烛游山东”线上文旅活动。广西北海银滩潮雕灯光秀、海丝首港海上烟花秀等“夜秀”项目成为市民游客纷纷打卡的网红项目。
五、红色旅游受到热捧
国庆期间,各地积极开展寓教于游的红色文旅活动,朱德故里、邓小平故里以“喜迎二十大·多彩向未来”为主题,举办了“伟人将帅故里行·川渝联线——伟人将帅军旅生涯专题联展”,广元旺苍红军城景区、巴中川陕苏区王坪烈士陵园等红色景区开展“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系列活动,成为“全家游”“亲子游”的主要目的地。36家红色旅游景区累计接待游客81.34万人次,万源市红军公园、古蔺太平古镇等红色旅游景区接待人次较上年均有所增长。
线上线下文旅活动共同发力。全省各地围绕“喜迎二十大”等主题推出文艺演出、美术展、科创展等主题鲜明、形式丰富、各具特色的文化活动,线上线下文旅活动让广大群众尽享假日文旅盛宴。文化和旅游厅举办“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线上展演展播,“剧美天府”优秀剧目展演、四川艺术基金资助作品展演推出了我省文华奖获奖剧目《草鞋县令》、群星奖获奖节目《蜀道》、“荷花奖”获奖舞剧《努力餐》、国家艺术基金资助话剧《雾中灯塔》等36部优秀舞台艺术作品,观看点击率累计超过43万人次;四川省非遗馆精选了28部优秀非遗视频进行线上展播、宣传。成都“江河奔腾看中国·水润锦官城”、宜宾“走进川南民居—夕佳山”川南民俗直播游、资阳“资足常乐”大足文化旅游摄影展等活动,丰富了群众假日文化生活。
六、“云展演”“云旅游”丰富文旅体验形式
文化和旅游部政务新媒体“文旅之声”推出第二届全国旅游公益广告优秀作品展播,“文艺中国”播出《文华撷英——第十七届文华大奖获奖剧目集萃》。天津各大文博场馆、文艺院团在线上推出“锦绣中华”民族交响音乐会、《“喜迎二十大 科学传精神”科学家线上展览》等主题展览和演出。山东济宁通过文化云等载体开展了济宁市新时代文明实践文旅惠民服务“云展演”活动。黑龙江鹤岗市在线上展播大型歌舞史诗《党的光辉照我心》《兴山记忆》活动。河南焦作云台山景区推出抖音短视频创作大赛、“竹林七贤”国风特色演艺等多彩文旅活动,让游客体验丰富多彩的云台山金秋之旅。山西、广西、甘肃等地充分发挥线上线下融合优势,整合各类线上平台优势资源,积极开展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展示活动。这些线上活动,有效降低了人群聚集,在极大丰富群众生活的同时,也极大提高了文旅惠民的覆盖面。
七、文化:主旋律电影挑大梁,演出市场火热
今年国庆档共定档7部新片,其中主旋律电影挑起大梁,包括讲述中国撤侨故事的《万里归途》、向新中国钢铁工业开拓者致敬的《钢铁意志》,以及讲述“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全力以赴”的《平凡英雄》等。
数据显示,截至10月7日9时44分,2022国庆档(10月1日至10月7日)总票房(含预售)突破14亿元。其中,《万里归途》的表现尤为亮眼,“万里归途票房逆跌”的话题也登上微博热搜。
国庆假期,群众活动和文艺演出精彩纷呈。在充分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北京举办1348场群众文化活动,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准备了220台1222场文艺演出;在上海,舞剧、话剧、国潮音乐会、皮影戏、京剧等系列演出,以独具韵味的东方审美,带来别开生面的文化盛宴……
受线上脱口秀节目带动,脱口秀线下演出市场也更为火热。相关平台数据显示,脱口秀相关订单量相比“五一”假期上涨505%。
同时,也有不少人选择以阅读充实假期,图书等精神消费产品受到欢迎。相关平台数据显示,经典动漫、收藏鉴赏、军事文学、历史小说、法律普及、战略管理、史家名著及经典传记等方向读物最受欢迎,销售额同比增幅均达到100%至500%。
八、未来怎么办
蓝裕文化旅游开发设计院认为,旅游的趋势在国庆还是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周边游近郊游、夜经济云旅游和沉浸式体验依然是旅游的大势所趋,我们一定要抓住趋势,把握机会。
1
要考虑降低成本
比如售门票这个事情最好交给平台,但可以通过公众号等平台来打造私域,给予一定的折扣,并对游客进行教育,吸引更多游客前往。
2
要提升景区利用率
许多景区在火爆的时候不知道自己的接待极限,在淡季的时候不懂得吸引更多游客。这时通过各种软件和系统,可以很好地把控景区的客流情况,从而提升景区的利用率。当然,景区也可以依靠自己的优良环境引入商业、婚庆等活动。
3
依然记住一切从游客出发
游客是景区的上帝,要让他们掏腰包,最核心的就是让他们获取满意的服务。人满为患,看人头这样的事情景区一定要尽最大努力避免。迪士尼在这方面已经开始限流,最大限度地提升游客满意度。满意度才是游客花钱的最佳利器。
4
要不断发掘好的旅游体验
这一点不用赘述,好的体验、好的项目和网红景点,依然是疫情之下的盈利利器,人们对美好的追求永不停息。
最后,希望景区越来越好,疫情越来越好,经济快速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