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更新和变化的动态过程, 在这种新陈代谢的过程中, 如何对待现存的旧建筑成为了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包括列入国家历史遗址保护名单的旧建筑,还包括大量存在的虽然仍处于设计寿命期,但功能、设施、外观已不能满足当前需要,根据法规条例得不到保护的一般性旧建筑。随着城市的发展日趋成熟与饱和,如何在已有的限制条件下为旧建筑注入新的生命力,完成旧建筑的重生成为近几年来关注的热点问题。
而在当今现代化的进程中,出现了大量的废弃旧工业建筑,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也推动着人们对文化艺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对博物馆为主的展示空间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因此世界上有越来越多的博物馆,例如从奥赛车站到奥塞博物馆、卢浮宫、故宫、梵蒂冈博物馆等等,很多的著名博物馆都是在历史建筑的基础上进行改建。
这些改修成的博物馆,哪一个令你印象深刻呢?今天就让蓝裕文化博物馆设计师带你去了解一下:
奥塞博物馆
奥赛博物馆是一家国立博物馆,位于塞纳河左岸,与卢浮宫和杜伊勒里花园隔河相望。奥赛博物馆内主要陈列1848年至1914年间创作的西方艺术作品,聚集了法国近代文化艺术的精华,填补了法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从古代艺术到现代艺术之间的空白,使奥赛博物馆成成为联结古代艺术殿堂卢浮宫和现代艺术殿堂蓬皮杜中心的完美的中间过渡。
19世纪中叶,这里曾是行政法院和皇家审计院的所在地。1789年法国大革命期间,这座被称为奥赛宫的建筑被大火烧毁。1898年,为了迎接巴黎世博会,巴黎奥尔良铁路公司向国家购买了这块地皮,修建火车站。
奥赛火车站气势恢弘、雄伟壮丽,如同宫殿,隔着塞纳河可以看到它的雄姿,晚上也可以看到它在河中璀璨的倒影。无数的人从四面八方来到这里,进入巴黎,同时也观赏它和观赏刚出现不久的新事物——火车,都以能够坐一次火车为荣。由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电力火车越来越长,原长138米的车站站台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当时的需求。不得已改为专营郊区火车线路。后来逐渐变成一个无人光顾的空车站,直至被废弃。
1972年,有人建议把火车站改造成博物馆,这个提议得到了时任法国总统蓬皮杜的支持。1986年,由ACT建筑事务所进行改建规划设计,经过近8年的建设,这座焕然一新的乳白色大厦第一次打开大门迎接四面八方的来访者。
泰特现代美术馆
泰特现代美术馆的建筑前身,是泰晤士河的发电站,它于1981年停止运转。1992年,为了让日益扩充的艺术藏品有更好的展览场所,泰特决定让瑞士建筑师事务所Herzog & De Meuron重新改造闲置的发电站,将其转变成美术馆,并同时保留原发电站的特色。
这场改造竞赛吸引了建筑界众多明星同场竞技,有安藤忠雄、大卫•奇普菲尔德、雷姆•库哈斯、伦佐•皮亚诺等,最终雅克•赫尔佐格和皮埃尔•德•梅隆这个“H&DM”组合的设计入选。
按照泰特现代美术馆馆长尼古拉斯•塞罗塔的说法,他们的方案能成功是因为,“他们选择了做最小的改变。有些建筑师为原始建筑设计了雄心勃勃的增建项目,而赫尔佐格和梅隆看到,只需要转变方式就能发挥这个空盒子的潜力”。
泰特现代美术馆不仅活化了一座建筑,更活化了一片城市区域。赫尔佐格和梅隆使这座建筑不再是泰晤士河畔一头阴森森的怪物。泰特现代美术馆和同期竣工的千禧大桥一起,把伦敦南岸的新城区与对岸古老的金融区融为一体。伦敦政府也借这个成功案例的机遇,把原来萧瑟凄凉的南岸发展成文化区域,成为无论是本地人还是游客都热衷去的地方。
澳大利亚悉尼当代艺术馆
澳大利亚悉尼当代艺术馆坐落在澳大利亚悉尼环形码头,是悉尼最具特色的艺术地标之一。艺术馆所在的岩石区原是澳大利亚历史上英国舰队首次登陆点,艺术馆的老楼部分曾是当时海事部门的办公楼。
在2010年,悉尼当代艺术馆获得了一个重生的机会。艺术馆把旁边的停车场改造为新馆,悉尼建筑师山姆•马歇尔担任整个扩建新馆项目的设计。后增建的新馆由黑白方块组成,新旧两座建筑在外面看起来完全不一样,但设计师特意遵循老馆的装潢来设计新馆的内部环境,实现了两座馆的无缝衔接,从一幢建筑进入另一幢时几乎难以辨别。在2012年,重新对公众开放,馆内装修别具特色,外部新旧建筑的鲜明对比又相得益彰。MCA内有艺术商店出售当代艺术、文化出版物及周边,深受当地人青睐。而MCA咖啡馆则享有眺望不远处海港大桥与悉尼歌剧院的独特视野。
由于博物馆所在的位置,它并不适合被打造成像毕尔巴鄂古根海姆博物馆或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那样的地标性建筑。马歇尔的设计雅而不俗丽,它服务于艺术和观众,而不是让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它由一组连锁的正方体以及长方体组成,不同颜色的巨大玻璃窗让它颇具现代感。
艺术评论家理查德•多曼特写道:“当你到达艺术馆的屋顶露台,映入眼帘的环形码头和悉尼湾上的悉尼歌剧院无敌全景会让你精神一振。这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美景!”
非洲当代艺术馆
非洲当代艺术馆前身是一座建于1921年的混凝土浇筑的谷仓,大量港口运来的粮食在这里被收集、分类并最终分销。它原来是半个世纪以来,哈撒拉以南非洲最高的建筑。
2017年9月以后,它被改造成了非洲大陆第一间关于非洲及非洲侨民的当代艺术博物馆。负责设计的是以创新大胆设计闻名的英国设计师Thomas Heatherwick。这次的设计依旧独特,他将一栋死气沉沉的百年混凝土结构建筑与现代玻璃大楼结合在一起,建筑内部更是充满巧思。
位于博物馆中心的画廊和中庭空间由筒仓的42个密集管状的细胞结构组成。这个项目建设包括6000平方米的展览空间,具体包含八十个画廊空间, 一个屋顶的雕塑花园, 最先进的艺术品存储和保护区, 一个书店, 一个餐馆, 一个酒吧和多个阅览室。博物馆还将为服装研究中心, 摄影, 管理办公,动态影像,表演实践和艺术教育提供空间。而混凝土顶端那些折射着太阳光的玻璃建筑中,是另一个世界。它内部是一个高档酒店,拥有屋顶花园、书店、餐厅和酒吧等空间,提供200欧元一杯的干邑白兰地。
最后在来介绍一下来自中国的工业博物馆,一家来自深圳一家来自上海:
艺象满京华美术馆
满京华美术馆的前身是鸿华印染厂的整装车间厂房,其构想源于对这幢空置厂房空间纵横向剖面空间的重新叙事组织。新馆的空间植入延续了我们在艺象厂区的建筑介入策略——将原厂房框架看作一个巨大的开放“凉亭”,而将新的建造体独立地成长于原始内地坪之上,以营造一个多重内外的空间逻辑,并在“内”与“外”之间建立一个介于空间上新与旧、时间上过去与将来的特殊区间。
核心的内部空间——主展厅——被悬置在厂房空中的黑色钢盒体,她的特别之处在于顶部是原厂房空间的采光排风结构,为展厅提供的柔和的顶光。这个长67.3米、宽18.9米的封闭展厅的原色钢板盒体通过独立的几片混凝土剪力墙和细钢柱列支承,平面上线性延展的支撑结构物在竖向连接了与室外联通的首层地坪和二层展厅之间的观展交通,并区隔和定义了美术馆首层架空开放空间的不同功能模块,包括前台、入口展厅、阶梯大厅、艺术品商店和可以灵活间隔的多功能空间。首层空间与户外景观相连,营造一个流动的半户外空间叙事,连接艺术与自然、连接驿动与宁静。
美术馆的主入口设于厂房南山墙面,以一个T形平面的清水混凝土建构体与被改造为景观水池的原印染厂的过滤池相连。嫁接于过滤池上的景观浮桥与玻璃平台步行系统,在美术馆的主山墙前展开了与艺术园区主广场的自然山景相对的游园戏台。沿着这条不经意的游园路径步入美术馆,仿若穿行于自然与人造物、工业与后工业文明之间,以及在不同的时间端点之间的游走。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作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后续利用与开发的重点项目,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由世博会城市未来馆改扩建而成,而城市未来馆的前身则是建成于1985年的上海南市发电厂主厂房及烟囱。经历了全方位改造后的原南市电厂已经蜕变为功能完善、空间整合、动线清晰的充满人文气息与艺术魅力的城市公共文化平台。
它以一种历史叙事的方式结束了其辉煌的工业时代的使命。六年的艰辛设计历程,见证了一个昔日能源输出的庞大机器如何转变为推动文化与艺术发展的强大引擎。它的落成将改变上海乃至整个中国的艺术格局,并将与展示古代艺术的上海博物馆、展示近现代艺术的中华艺术宫互相呼应,使上海艺术展藏的格局更为完整,脉络更为清晰。
它对原有南市电厂的有限干预,最大限度地让厂房的外部形态与内部空间的原有秩序和工业遗迹特征得以体现,同时又刻意保持了时空跨度上的明显痕迹,体现新旧共存的特有的建筑特征。它以开放性与日常性的积极姿态融于城市公共文化生活,以空间的延展性蓄意模糊了公共空间与展陈空间的界定,不仅给颠覆传统意义上人与展品间的关系创造诸多机会,更为日常状态的引入提供最大可能性。它以多样性与复合性的文化表达诠释人与艺术的深层关系,以漫游的方式打开了以往展览建筑封闭路径的壁垒,开拓出充满变数的弥漫性的探索氛围。
它是一个触手可及的艺术馆,一个公平分享艺术感受的精神家园,更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城市公共生活平台。
最后
蓝裕文化博物馆设计师认为:一个完整的工业旅游产业链要有企业独特的产业文化及品牌特点,这是开展博物馆工业旅游的前提;要有特定的旅游形式和旅游路线,要根据企业优势来确定多种旅游形式,如工业景区观光、博物馆展览、科技馆演示、动手体验等;要有完美的旅游产品,旅游产品要完美融合进旅游路线,要配备工业旅游专业人才,当然最重要的也要找好的工业旅游设计公司,蓝裕就是您的最好选择,我们为张裕企业设计出了八大酒庄、酒文化博物馆以及烟台葡萄酒城等多个落地项目。并为客户提供从项目策划、规划设计、实施运营、投融资服务四位一体的全产业链综合服务。更多精彩阅读请到蓝裕文化博物馆设计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