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六一儿童节,白酒新国标也正式实施,仿佛在说小朋友迟早是要喝酒的(* ̄︶ ̄)。蓝裕文化酒类体验设计院了解到,新国标不仅对白酒、调香白酒等作出了准确定义,还对品类特点进行了清晰化表达。这是继1994年第一次发布、2008年第一次修订后,白酒“新国标”史上的第二次重大修订。
一、新国标要点
1
必须以粮谷为主要原料
这次新修订的两部“国标”对白酒的定义是:以粮谷为主要原料,以大曲、小曲、麸曲、酶制剂及酵母等为糖化发酵剂,经蒸煮、糖化、发酵、蒸馏、陈酿、勾调而成的蒸馏酒。
这其中关键的一点是明确了白酒必须以“粮谷”为主要原料。同时,对“粮谷”的定义也有解释,指谷物和豆类的原粮和成品粮,谷物包括稻谷、小麦、玉米、高粱、大麦、青稞等。
除了主要原料必须是粮谷,“新国标”还要求,即便生产工艺中需要添加部分食用酒精,也必须使用粮谷酿造的酒精。
以前也有企业采用粮谷酿造的酒作为基酒,却用薯类生产的食用酒精进行勾兑,从而降低成本。根据“新国标”,这样生产的酒将不再算是白酒。
2
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
在过去,为保证白酒的香气和口感,企业可以通过添加食品添加剂进行修饰。
“新国标”明确,白酒不得使用食品添加剂。同时,将所有添加食品添加剂的调香白酒归属为配制酒,与白酒类别明显区分开来。
3
白酒标签有变化
6月1日后,生产的白酒商品标签也将有变化。在“新国标”实施后生产上市的白酒,只要瓶身或者包装上标明了白酒二字,就是粮谷酿造、无添加的白酒。配料表上明确标有“食用香料”的,按照新标准,将被划为“调香白酒”,不得再称为白酒。
消费者在购买白酒的时候,可以认真仔细看瓶身上的标签,查看标签信息,看它是否符合白酒标准。
二、对白酒消费影响有限
蓝裕文化酒类体验设计院了解到,自去年5月发布以来,白酒企业已经开始积极调整产品结构。
2021年,泸州老窖推出纯粮固态酿造的“黑盖”,侧面佐证了泸州老窖的产能实力。从泸州老窖的产品矩阵来看,“黑盖”是泸州老窖金字塔的塔基,将成为泸州老窖放量最多的产品之一,其背后是泸州老窖强大的纯粮固态酿造白酒产能。
自白酒新国标出台后,关于投资者和消费者的疑虑,牛栏山同样进行了深度研究。
2022年,牛栏山亦开始强化“纯粮固态”产品标签,并推出“金标陈酿”等系列产品。在部署2022年市场营销重点时,牛栏山方面提出,将进一步升级产品形象,顺应大众消费升级趋势,全力打造光瓶酒升级大单品,实现“纯粮固态”与“新工艺技术”的“双轮驱动”。
红星旗下的“纯粮清香大小二系列”“绵柔纯粮蓝瓶系列”与“纯粮兼香系列”“大曲酿”等主流光瓶产品,也均获得了“纯粮固态发酵标志”认证。
有业内专家认为,“纯粮固态发酵白酒标志”认证,不仅是对红星坚持传统酿造技艺的充分认可,更是对红星优良品质的权威背书。“新国标”实施后,纯粮成为光瓶酒的“准入门槛”,红星的纯粮优势将进一步放大。
总结来看,“新国标”的实施对高端、次高端白酒品牌几乎没有影响,但对中低端品牌来说将面临转型升级的压力。
三、产业长期利好
对于“新国标”的正式实施,还应融入到白酒标准体系升级的整体性趋势中来看。
2021年底,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白酒生产许可审查细则(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生产年份酒的企业应建立年份酒质量安全标准,年份酒标签应如实标注所使用各种基酒的真实年份和比例”。
今年1月1日,由四川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的DB51/T 2862-2021《川酒(浓香型)年份酒生产规范》、DB51/T 2861-2021《川酒(浓香型)年份酒术语》正式实施,为年份酒提供了官方认证的统一标准,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点击链接阅读原文《年份酒:告别“野蛮生长”》)
今年的“新国发2号文”文件《关于支持贵州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上闯新路的意见》,提到“支持赤水河流域等创新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机制”同样代表着更完善的标准化体系,如酱酒产区标准、等级标准、年份标准等,都是值得想象和期待的未来方向。
将这些事件联系在一起,蓝裕文化酒类体验设计院认为,白酒标准化发展是大势所趋,而这无疑是白酒行业的长期利好。
中国酒业协会理事长宋书玉认为,“标准”水平直接决定产品质量高低,只有高标准,才有高质量,一定要与时俱进,不断完善白酒标准化技术组织,加强标准化研究,促进先进科技成果向技术标准转化、推进国际标准化工作,形成中国白酒高质量标准化体系,才能适应“十四五”时期的发展要求,为白酒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
机构方面,同样关注和看好白酒行业的标准化升级,平安证券明确表示,“新国标”的推出,有益于促进白酒标准体系完善,提升产品质量,企业端的相关生产流程与工艺进一步规范,将推动行业健康发展。
标准升级,带给白酒行业的是生产能力、保障能力、科学化水平的全方位提升,是白酒质量水平的基础性提升,也是消费信心的提升,这些利好将随着时间推移进一步显现出来。